中医诊断学
声明:本文是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笔记,包括问诊。
1. 绪论
定义: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病情,判断病种,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,基础知识,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
范围及原则:
- 审察内外:整体病理联系与所处环境结合,综合判断病情
- 辩证求因:通过辨别,分析,综合,判断,归纳,以探求疾病本质及规律
- 四诊合参:四诊收集病情资料,综合判断,全面准确作出诊断
主要内容
- 四诊
- 望:神 色 形 态 舌 局部 分泌排泄物
- 闻:语言 呼吸 咳嗽 气体
- 问: 发病 症状 病史
- 切:脉象 触按身体部分
- 八纲:阴阳,表里,寒热,虚实
- 辩证:对病因,病位,病性,病势等判断进行判断,做出诊断的思维过程
- 四诊
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
- 司外揣内:有诸内者必行诸外
- 见微知著
- 以常达变:以正常的值做标准发现异常
2.1 问诊
- 方法:
- 有目的(围绕辩证要点),有重点(现病史),有次序(既往史,个人史,家族史)等查询病情
- 适当提示
- 对危重者应抓住要点扼要询问
- 内容:
- 一般情况
- 生活史(生活习惯)
- 家族史, 既往史
- 起病
- 现在症状(重点)
- 十问歌
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,
五问饮食六问胸,七聋八渴俱当辨,
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,
妇人尤必问经期,迟速闭崩皆可见,
再添片语告儿科,天花麻疹全占验。
2.1.1 问寒热
要点: 有无寒热、寒热时间、特点及兼证
寒热类型
- 恶寒发热:表证
- 寒重热轻,无汗:表寒证
- 热重寒轻,汗出:表热证
- 热轻,恶风汗出:表虚证
注意区别畏寒,畏寒加衣服后可以消除,恶寒只能减轻,前者一贯性的,后者临时性的
- 但寒不热:里寒
- 新病恶寒: 里实寒证
- 久病畏寒: 里虚寒证
- 但热不寒:里热
类型 特点 兼证 临床意义 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 面赤、汗多、烦渴饮冷 里实热证 潮热 日晡潮热 热势较高,日晡热甚 腹痛拒按,大便燥结 阳明腑证 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,午后热甚 头身困重,苔黄而腻 湿温病 阴虚潮热 午后或入夜微热 五心烦热,骨蒸而热 阴虚证 微热 轻度发热,热势较低 气虚、阴虚及气郁的表现 气虚、阴虚、气郁 - 寒热往来:半表半里
- 恶寒发热:表证
按病机分:阴虚发热,气虚发热,小儿夏季热
2.1.2 问汗
- 形成:阳加于阴谓之汗,血汗同源
- 询问要点:汗之有无,汗出时间,多少,部位,冷热及主要兼证
- 表证辩汗:
- 表证有汗
- 表热证【银翘散/桑菊饮】:外感热邪
- 表虚证(太阳中风证):外感风邪
- 表证无汗–表寒证:外感寒邪
- 表证有汗
- 里证辩汗:
- 自汗:日间汗出,活动尤甚,出汗后有疲惫感–气虚或阳虚
注意:必须有虚证才是病理,一般脏器是心,肺
中基:气的固摄作用;心在液为汗;肺司汗孔开合 - 盗汗:睡时汗出,醒则汗止–阴虚
- 大汗:实热证或亡阳证
- 战汗:先全身恶寒战栗,接着大汗出–邪正相争,疾病转折点
- 黄汗:全身汗出色如柏汁,汗出粘衣–湿热交蒸
- 自汗:日间汗出,活动尤甚,出汗后有疲惫感–气虚或阳虚
- 局部辨汗:
- 头汗:上焦邪热上蒸/中焦湿热上蒸/素体(热底体质)阳气偏盛炎上/虚阳上越
- 半身无汗:经络闭塞,气血运行不周
- 手足心汗:阴盛阳亢,中焦湿热,脾虚不摄
2.1.3 问头身
- 问头部
- 头痛
- 前额连眉棱骨痛–阳明经
- 头颞或一侧头痛–少阳经
- 后枕痛连项背–太阳经
- 巅顶痛–督脉,厥阴经等
- 头痛连齿–少阴经(纠正为肾问题,在体合骨)
- 头痛晕沉,腹泻自汗–太阴经(纠正为脾的问题)
- 性质
- 发病急,病程短,头痛较剧,痛无休止
- 外感头痛,属实证: 风寒/风热/风湿 头痛
- 发病慢,病程常,头痛较缓,时痛时止
- 内伤头痛:
- 气虚:清阳不升,遇劳加重
- 血虚:血不上涌,绵绵痛
- 肾虚:水为血海,空痛
- 痰湿:沉痛
- 淤血:刺痛
- 内伤头痛:
- 发病急,病程短,头痛较剧,痛无休止
- 头痛
- 问周身
- 身痛
- 新病–实证:外感风寒湿邪,阳毒
- 久病–虚证:气血亏虚
- 身重:湿邪,脾气亏虚
- 四肢关节痛:多见于痹症
- 行痹: 风痹,游走性关节痛
- 痛痹: 寒痹,遇寒加重
- 著痹: 湿痹,沉重感
- 热痹:一般出现在风湿病急性发作期,关节红肿热
风湿:关节不变形,易侵犯内脏;类风湿:关节变形
- 腰痛:
- 肾虚: 腰膝酸软,阳虚伴有冷感
- 寒湿: 阴天发作寒,雨天发作湿
- 淤血: 刺痛,腰上有伤
- 身痛
2.1.4 问胸胁皖腹
- 问胸部
- 胸痹(心绞痛):胸痛憋闷,痛引肩臂(常3-5分钟),时轻时重–心脉运行不畅
- 真心痛(心梗):胸背彻痛剧烈,痛无休止–心脉急骤闭塞
- 肺痈(肺脓疡):胸闷痛而咳吐脓血腥臭痰–热毒蕴肺,腐肉成脓
- 痞(胀满兼堵塞感)满:
- 寒痞:胸满而不痛,胸冷,咳吐涎沫,脉迟,遇寒加重
- 热痞:烦渴,脉数,遇热加重,有烧心感
- 虚痞:少气,呼吸不畅,脉弱,喜太息,喜按
- 痰痞:咯痰多,脉滑
- 问胁部(肝胆)
- 肝气郁结:胁胀,心情忧郁,闷闷不乐
- 肝火郁滞:灼热感,心情忧郁,闷闷不乐,烦躁易怒–肝郁化火
- 肝胆湿热:胁胀,口苦
- 血瘀:刺痛
- 悬引(积水):胀
- 少阳证:胸胁苦满
- 问胃皖部
- 寒邪犯胃:冷(注意问有无吃寒凉物,有无露肚子睡觉以区分阳虚和寒邪)
- 胃火:烧灼感
- 气滞:胀
- 血瘀:刺痛
- 食滞:撑
- 胃阳虚:冷,喜按,经常性
- 胃阴虚:烧心感或隐痛
- 问腹部
- 大腹隐痛,喜温喜按–脾胃虚寒
- 小腹胀痛,小便不利–膀胱湿热
少腹两侧,小腹正中
2.1.5 问耳目
问目
- 耳鸣
性质 病机 表现特点 实证 肝胆火盛, 上扰清窍 骤发,声大如潮,按之不减或加重 虚证 肝肾阴虚、 肾精亏虚、 脾虚失养 渐发,声小如蜂鸣, 按之减轻 - 耳聋
性质 病机 表现特点 实证 肝胆火炽、外伤、药 新病暴聋 虚证 物 久病渐聋 生理现象 年高气虚精衰
- 耳鸣
问目
- 目痛
- 痛剧: 实证,肝火上炎,风热上攻
先怀疑青光眼,抢时间的病
- 微痛: 虚证,阴虚火旺
- 痛剧: 实证,肝火上炎,风热上攻
- 目眩
- 实证:风火上扰、痰湿上蒙清窍
- 虚证:中气下陷、肝肾精血亏虚
- 目昏
- 气血、肝血不足、肾精亏虚
- 雀目(夜盲)
- 肝血不足
- 目痛
2.1.6 问饮食与口味
- 口渴与饮水
- 口不渴:寒证,湿证,无明显燥热病证
- 口渴多饮: 燥证,热证,消渴证
- 渴不多饮: 阴虚,湿热,痰饮,淤血
- 问食欲与食量
- 食欲减退
- 新病、暴病: 正气抗邪
- 久病:脾胃虚弱、湿邪困脾
- 厌食
- 食积胃皖、肝胆湿热、脾胃湿热、妊娠恶阻
- 多食易饥
- 胃火亢盛、胃强脾弱、消渴病、痿病
- 饥不欲食
- 胃阴不足、虚火内扰
- 偏嗜食物
- 虫积或妊娠
- 食欲减退
- 问口味
- 口淡: 脾胃气虚、寒症
- 口甜或粘腻: 脾胃湿热、肝胆火旺
- 口中泛酸: 肝胃蕴热
- 口苦: 热证
- 口咸: 肾虚、寒证
2.1.7 问睡眠
失眠:阳不入阴
半夏效果好,但是有毒性不敢用
- 心肾不交,心脾两虚,胆郁痰扰
- 病机:
- 阴血亏虚,心神失养(虚)
- 邪气内盛,心神被扰(实)
嗜睡:阳不出表
- 痰湿困脾、脾气虚弱、心肾阳虚
2.1.8 问二便
要点:次数、质、量、排便感
- 大便
- 次数
- 便秘:
- 实证:热盛伤津、阴寒内结
- 虚证:津亏血少、气阴两亏
- 泄泻
- 实证: 新病暴泄–大肠湿热(泄下黄臭)【葛根岑连丸】、寒湿下住(泻下清晰)【藿香正气丸】、伤食
- 虚证: 久病缓泄–脾虚【参苓白术散】、脾肾阳虚(只要饭粒菜渣即是)【四神丸/艾灸神阙(非泄泻用附子理中)】
- 便秘:
- 质
- 溏结不调: 肝郁乘脾、脾虚
- 便血:
- 下痢脓血–痢疾(现在少见)
- 鲜红–近血(痔疮、肛裂)
- 黑便–远血(消化道出血)
- 偏便感
- 肛门灼热: 大便湿热下注
- 里急后重(拉完又想拉,肛门有重坠感): 湿热内阻,肠道气滞后【马齿苋/黄连】
里急后重常伴肛门灼热
- 排便不爽–大肠湿热,肝郁乘脾
- 肛门气坠–脾虚中气下陷
- 次数
- 小便
- 尿量减少
- 尿量增多–虚寒、消渴病【艾灸肾俞】
- 尿量减少–热证、汗吐下后、水肿病
- 尿次异常
- 小便频数–膀胱湿热、肾阳虚
- 癃闭:小便不畅,点滴而出为癃(500ml),小便不通,点滴不出为闭(50ml)
- 实证–淤血(常见前列腺肥大)、结石
- 虚证–肾阳不足、脾气不升
- 便感异常
- 小便涩痛–淋证
- 余沥不尽–肾气不固
- 小便失禁–肾气不固
- 尿量减少
2.1.9 问妇女
问月经
- 经期异常
- 月经先期–血热、气虚、血瘀
- 月经后期–血虚、血瘀
- 月经先后不定期:肝气郁结
- 经量异常
- 月经过多/崩漏–热盛、脾肾气虚、血瘀
- 月经过少–血虚、血瘀、肾精虚
- 闭经–血瘀、肝气郁结、脾肾亏虚
- 经色、质异常
- 色淡红质稀:血虚
- 色深红质稠:血热
- 色紫暗夹血块:血瘀
- 痛经
- 气滞血瘀、阳虚寒凝、气血亏虚
- 经期异常
问带下
- 白带: 脾肾阳虚、寒湿下注或湿浊下注
- 黄带:湿热下注
- 赤白带:肝郁化热
其他略,参考妇科
2.1.10 问小儿
略,参考儿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