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是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笔记,包括四诊。

1. 绪论

  • 定义: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病情,判断病种,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,基础知识,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

  • 范围及原则:

    • 审察内外:整体病理联系与所处环境结合,综合判断病情
    • 辩证求因:通过辨别,分析,综合,判断,归纳,以探求疾病本质及规律
    • 四诊合参:四诊收集病情资料,综合判断,全面准确作出诊断
  • 主要内容

    1. 四诊
      • 望:神 色 形 态 舌 局部 分泌排泄物
      • 闻:语言 呼吸 咳嗽 气体
      • 问: 发病 症状 病史
      • 切:脉象 触按身体部分
    2. 八纲:阴阳,表里,寒热,虚实
    3. 辩证:对病因,病位,病性,病势等判断进行判断,做出诊断的思维过程
  • 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

    1. 司外揣内:有诸内者必行诸外
    2. 见微知著
    3. 以常达变:以正常的值做标准发现异常

2.1 问诊

  • 方法:
    • 有目的(围绕辩证要点),有重点(现病史),有次序(既往史,个人史,家族史)等查询病情
    • 适当提示
    • 对危重者应抓住要点扼要询问
  • 内容:
    • 一般情况
    • 生活史(生活习惯)
    • 家族史, 既往史
    • 起病
    • 现在症状(重点)
  • 十问歌
    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,
    五问饮食六问胸,七聋八渴俱当辨,
    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,
    妇人尤必问经期,迟速闭崩皆可见,
    再添片语告儿科,天花麻疹全占验。

2.1.1 问寒热

要点: 有无寒热、寒热时间、特点及兼证

  • 寒热类型

    • 恶寒发热:表证
      • 寒重热轻,无汗:表寒证
      • 热重寒轻,汗出:表热证
      • 热轻,恶风汗出:表虚证

        注意区别畏寒,畏寒加衣服后可以消除,恶寒只能减轻,前者一贯性的,后者临时性的

    • 但寒不热:里寒
      • 新病恶寒: 里实寒证
      • 久病畏寒: 里虚寒证
    • 但热不寒:里热
      类型 特点 兼证 临床意义
      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 面赤、汗多、烦渴饮冷 里实热证
      潮热 日晡潮热 热势较高,日晡热甚 腹痛拒按,大便燥结 阳明腑证
      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,午后热甚 头身困重,苔黄而腻 湿温病
      阴虚潮热 午后或入夜微热 五心烦热,骨蒸而热 阴虚证
      微热 轻度发热,热势较低 气虚、阴虚及气郁的表现 气虚、阴虚、气郁
    • 寒热往来:半表半里
  • 按病机分:阴虚发热,气虚发热,小儿夏季热

2.1.2 问汗

  • 形成:阳加于阴谓之汗,血汗同源
  • 询问要点:汗之有无,汗出时间,多少,部位,冷热及主要兼证
  • 表证辩汗:
    • 表证有汗
      • 表热证【银翘散/桑菊饮】:外感热邪
      • 表虚证(太阳中风证):外感风邪
    • 表证无汗–表寒证:外感寒邪
  • 里证辩汗:
    • 自汗:日间汗出,活动尤甚,出汗后有疲惫感–气虚或阳虚

      注意:必须有虚证才是病理,一般脏器是心,肺
      中基:气的固摄作用;心在液为汗;肺司汗孔开合

    • 盗汗:睡时汗出,醒则汗止–阴虚
    • 大汗:实热证或亡阳证
    • 战汗:先全身恶寒战栗,接着大汗出–邪正相争,疾病转折点
    • 黄汗:全身汗出色如柏汁,汗出粘衣–湿热交蒸
  • 局部辨汗:
    • 头汗:上焦邪热上蒸/中焦湿热上蒸/素体(热底体质)阳气偏盛炎上/虚阳上越
    • 半身无汗:经络闭塞,气血运行不周
    • 手足心汗:阴盛阳亢,中焦湿热,脾虚不摄

2.1.3 问头身

  • 问头部
    • 头痛
      • 前额连眉棱骨痛–阳明经
      • 头颞或一侧头痛–少阳经
      • 后枕痛连项背–太阳经
      • 巅顶痛–督脉,厥阴经等
      • 头痛连齿–少阴经(纠正为肾问题,在体合骨)
      • 头痛晕沉,腹泻自汗–太阴经(纠正为脾的问题)
    • 性质
      • 发病急,病程短,头痛较剧,痛无休止
        • 外感头痛,属实证: 风寒/风热/风湿 头痛
      • 发病慢,病程常,头痛较缓,时痛时止
        • 内伤头痛:
          • 气虚:清阳不升,遇劳加重
          • 血虚:血不上涌,绵绵痛
          • 肾虚:水为血海,空痛
          • 痰湿:沉痛
          • 淤血:刺痛
  • 问周身
    • 身痛
      • 新病–实证:外感风寒湿邪,阳毒
      • 久病–虚证:气血亏虚
    • 身重:湿邪,脾气亏虚
    • 四肢关节痛:多见于痹症
      • 行痹: 风痹,游走性关节痛
      • 痛痹: 寒痹,遇寒加重
      • 著痹: 湿痹,沉重感
      • 热痹:一般出现在风湿病急性发作期,关节红肿热

        风湿:关节不变形,易侵犯内脏;类风湿:关节变形

    • 腰痛:
      • 肾虚: 腰膝酸软,阳虚伴有冷感
      • 寒湿: 阴天发作寒,雨天发作湿
      • 淤血: 刺痛,腰上有伤

2.1.4 问胸胁皖腹

  • 问胸部
    • 胸痹(心绞痛):胸痛憋闷,痛引肩臂(常3-5分钟),时轻时重–心脉运行不畅
    • 真心痛(心梗):胸背彻痛剧烈,痛无休止–心脉急骤闭塞
    • 肺痈(肺脓疡):胸闷痛而咳吐脓血腥臭痰–热毒蕴肺,腐肉成脓
    • 痞(胀满兼堵塞感)满:
      • 寒痞:胸满而不痛,胸冷,咳吐涎沫,脉迟,遇寒加重
      • 热痞:烦渴,脉数,遇热加重,有烧心感
      • 虚痞:少气,呼吸不畅,脉弱,喜太息,喜按
      • 痰痞:咯痰多,脉滑
  • 问胁部(肝胆)
    • 肝气郁结:胁胀,心情忧郁,闷闷不乐
    • 肝火郁滞:灼热感,心情忧郁,闷闷不乐,烦躁易怒–肝郁化火
    • 肝胆湿热:胁胀,口苦
    • 血瘀:刺痛
    • 悬引(积水):胀
    • 少阳证:胸胁苦满
  • 问胃皖部
    • 寒邪犯胃:冷(注意问有无吃寒凉物,有无露肚子睡觉以区分阳虚和寒邪)
    • 胃火:烧灼感
    • 气滞:胀
    • 血瘀:刺痛
    • 食滞:撑
    • 胃阳虚:冷,喜按,经常性
    • 胃阴虚:烧心感或隐痛
  • 问腹部
    • 大腹隐痛,喜温喜按–脾胃虚寒
    • 小腹胀痛,小便不利–膀胱湿热

      少腹两侧,小腹正中

2.1.5 问耳目

  • 问目

    • 耳鸣
      性质 病机 表现特点
      实证 肝胆火盛, 上扰清窍 骤发,声大如潮,按之不减或加重
      虚证 肝肾阴虚、 肾精亏虚、 脾虚失养 渐发,声小如蜂鸣, 按之减轻
    • 耳聋
      性质 病机 表现特点
      实证 肝胆火炽、外伤、药 新病暴聋
      虚证 久病渐聋
      生理现象 年高气虚精衰
  • 问目

    • 目痛
      • 痛剧: 实证,肝火上炎,风热上攻

        先怀疑青光眼,抢时间的病

      • 微痛: 虚证,阴虚火旺
    • 目眩
      • 实证:风火上扰、痰湿上蒙清窍
      • 虚证:中气下陷、肝肾精血亏虚
    • 目昏
      • 气血、肝血不足、肾精亏虚
    • 雀目(夜盲)
      • 肝血不足

2.1.6 问饮食与口味

  • 口渴与饮水
    • 口不渴:寒证,湿证,无明显燥热病证
    • 口渴多饮: 燥证,热证,消渴证
    • 渴不多饮: 阴虚,湿热,痰饮,淤血
  • 问食欲与食量
    • 食欲减退
      • 新病、暴病: 正气抗邪
      • 久病:脾胃虚弱、湿邪困脾
    • 厌食
      • 食积胃皖、肝胆湿热、脾胃湿热、妊娠恶阻
    • 多食易饥
      • 胃火亢盛、胃强脾弱、消渴病、痿病
    • 饥不欲食
      • 胃阴不足、虚火内扰
    • 偏嗜食物
      • 虫积或妊娠
  • 问口味
    • 口淡: 脾胃气虚、寒症
    • 口甜或粘腻: 脾胃湿热、肝胆火旺
    • 口中泛酸: 肝胃蕴热
    • 口苦: 热证
    • 口咸: 肾虚、寒证

2.1.7 问睡眠

  • 失眠:阳不入阴

    半夏效果好,但是有毒性不敢用

    • 心肾不交,心脾两虚,胆郁痰扰
    • 病机:
      • 阴血亏虚,心神失养(虚)
      • 邪气内盛,心神被扰(实)
  • 嗜睡:阳不出表

    • 痰湿困脾、脾气虚弱、心肾阳虚

2.1.8 问二便

要点:次数、质、量、排便感

  • 大便
    • 次数
      • 便秘:
        • 实证:热盛伤津、阴寒内结
        • 虚证:津亏血少、气阴两亏
      • 泄泻
        • 实证: 新病暴泄–大肠湿热(泄下黄臭)【葛根岑连丸】、寒湿下住(泻下清晰)【藿香正气丸】、伤食
        • 虚证: 久病缓泄–脾虚【参苓白术散】、脾肾阳虚(只要饭粒菜渣即是)【四神丸/艾灸神阙(非泄泻用附子理中)】
      • 溏结不调: 肝郁乘脾、脾虚
      • 便血:
        • 下痢脓血–痢疾(现在少见)
        • 鲜红–近血(痔疮、肛裂)
        • 黑便–远血(消化道出血)
    • 偏便感
      • 肛门灼热: 大便湿热下注
      • 里急后重(拉完又想拉,肛门有重坠感): 湿热内阻,肠道气滞后【马齿苋/黄连】

        里急后重常伴肛门灼热

      • 排便不爽–大肠湿热,肝郁乘脾
      • 肛门气坠–脾虚中气下陷
  • 小便
    • 尿量减少
      • 尿量增多–虚寒、消渴病【艾灸肾俞】
      • 尿量减少–热证、汗吐下后、水肿病
    • 尿次异常
      • 小便频数–膀胱湿热、肾阳虚
      • 癃闭:小便不畅,点滴而出为癃(500ml),小便不通,点滴不出为闭(50ml)
        • 实证–淤血(常见前列腺肥大)、结石
        • 虚证–肾阳不足、脾气不升
    • 便感异常
      • 小便涩痛–淋证
      • 余沥不尽–肾气不固
      • 小便失禁–肾气不固

2.1.9 问妇女

  • 问月经

    • 经期异常
      • 月经先期–血热、气虚、血瘀
      • 月经后期–血虚、血瘀
      • 月经先后不定期:肝气郁结
    • 经量异常
      • 月经过多/崩漏–热盛、脾肾气虚、血瘀
      • 月经过少–血虚、血瘀、肾精虚
      • 闭经–血瘀、肝气郁结、脾肾亏虚
    • 经色、质异常
      • 色淡红质稀:血虚
      • 色深红质稠:血热
      • 色紫暗夹血块:血瘀
    • 痛经
      • 气滞血瘀、阳虚寒凝、气血亏虚
  • 问带下

    • 白带: 脾肾阳虚、寒湿下注或湿浊下注
    • 黄带:湿热下注
    • 赤白带:肝郁化热
  • 其他略,参考妇科

2.1.10 问小儿

略,参考儿科

2.2 望诊

望诊内容包括:
+ 全身: 神、色、形、态
+ 局部:头面、颈项、五官、皮肤、小儿络脉
+ 排出物:痰涎涕唾、呕吐物、二便
+ 舌:质、苔

2.2.1 望神

  • 得神:精气充足
  • 失神:脏腑功能衰竭,预后不足
  • 假神:脏腑精气衰竭已极,阴不敛阳,虚阳外越
  • 少神:多见于虚证

2.2.2 望面色

  • 常色: 红黄隐隐、明润含蓄

  • 病色: 晦暗、暴露(如黄疸)

    五色善恶:
    善色–五色光明润泽(气至);恶色–五色晦暗枯暗(气不至)

  • 五色主病

      • 寒证:青紫
      • 痛证:青黑
      • 淤血:青紫
      • 惊风:眉间、鼻柱、唇周色青
      • 热证:
        • 实热:满面通红
        • 虚热:面部潮红
      • 戴阳证:额红如妆
      • 湿证:面黄而垢
      • 脾虚:
        • 血虚: 萎黄:面色淡黄,干萎无泽
        • 湿阳: 黄胖:面黄虚浮
      • 黄疸:
        • 湿热:阳黄
        • 寒湿:阴黄
      • 阳虚
      • 气虚
      • 血虚
      • 实寒
      • 寒证: 青黑
      • 肾虚:
        • 阳虚:黑而暗淡、黧黑
        • 阴虚:黑而干焦
      • 水饮: 眼眶黑
      • 血瘀:自黑、黧黑
      • 痛证: 青黑

2.2.3 望形态

  • 形体
    • 强–实证、热证
    • 弱–虚证、寒证,湿证,无明显燥热病证
    • 胖–形盛气虚,肥人多痰–易中风、眩晕
    • 瘦–形瘦阴虚、瘦人多火–易患劳嗽
  • 姿态
    • 动静:
      • 动、强、仰、伸–阳、热、实证
      • 静、弱、俯、屈–阴、寒、虚证
    • 痛证的特殊姿态–互处必痛
  • 异常动态
    • 痫病–猝然昏倒,四肢抽搐,口中如作猪羊叫声
    • 中风–猝然昏倒,伴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
    • 肝风内动–四肢抽搐,角弓反张,颈项强直,双目上视
    • 淤证:肢体筋脉弛缓,肌肉萎软无力
    • 痹证: 关节红肿疼痛,活动障碍者

2.2.4 望头颈五官九窍

  • 头形
    • 过大–脑积水
    • 过小–小脑而、 卤门早闭
    • 方颅–佝偻病
  • 头摇: 肝风上扰,或气血亏虚
  • 卤门:
    • 高突–实热证(温病火邪上攻)
    • 凹陷–虚证(气血精亏, 吐泄伤津)
    • 迟闭–肾精气亏虚
  • 面部
    • 面部浮肿–水肿病
    • 面部红肿–抱头火丹
    • 腮处红肿–痄腮(腮腺炎,民间“猪头皮”):温病火毒

      腮腺炎要注意有没有伴随睾丸炎,卵巢炎,可能导致不育,仙人掌,青黛粉治疗

    • 口眼歪斜–中风、风邪阻络
  • 头发
    • 白发、脱发、黄干、稀疏: 血虚、肾虚、血热
  • 颈项
    • 瘿瘤–肝郁气结痰凝、或与地方水土有关
    • 项强–实证
    • 项软–虚证
    • 五轮学说
      fangzhi1.png
      • 目眦–心(血轮)
      • 白睛–肺(气轮)
      • 黑睛–肝(风轮)
      • 瞳仁–肾(水轮)
      • 眼胞(睑)–脾(肉轮)
    • 目眦
      • 淡白–血虚
      • 色红–心火
    • 白睛
      • (局部)红赤–肺热
      • (全睛)发黄–黄疸
    • 黑睛
      • 黑珠肿痛–肝火
      • 全目红肿–肝火
    • 瞳仁
      • 放大–肾精衰竭
      • 缩小–中毒、肝火
    • 眼胞
      • 红肿–脾火
      • 下垂–脾虚
    • 耳实证(如红肿、流脓)–肝胆火旺
    • 耳虚证(如干枯、瘦薄)–肾虚
    • 耳后红烙–麻疹先兆
    • 红肿–胃热、血热
    • 酒糟鼻–肺胃湿热
    • 鼻柱塌陷–梅毒、麻风
    • 鼻渊–久流浊涕腥臭(风热、肝胆湿热)
    • 口同殷桃红:煤气中毒
    • 口腔溃疡:心胃之热(反复发作大概率为阳虚阳浮)
    • 鹅口疮(雪口病):脾胃湿热(湿重于热)
    • 口僻(口眼歪斜):中风、面瘫
    • 口撮(牙关紧闭,专指小儿):脐风
    • 口噤(牙关紧闭):肝风扰动
    • 磨牙:(胃热、寄生虫、消化不良)扰动阳明经
    • 牙龈红肿:急性胃热,慢性上热下寒或阴虚火旺
    • 牙龈出血:急性胃热,慢性上热下寒或阴虚火旺+脾虚
  • 咽喉
    • 实证(如咽红肿、乳蛾)–肺胃热盛
    • 虚证(如咽媚红、少痛)–肺肾阴虚
    • 白喉–外感疫邪
  • 下窍
    • 阴囊肿大–疝气、水肿
    • 子宫脱垂–中气下陷
    • 脱肛–中气下陷
    • 痔疮–大肠湿热、大肠燥热

2.2.5 望皮肤

  • 色泽形态
    • 红–丹毒
    • 黄–黄疸
    • 白斑–白驳风
    • 肌肤甲错–血瘀
  • 斑疹
      • 阳斑:热迫血行
      • 阴斑:脾不统血
      • 麻疹:风热时邪
      • 风疹:风热时邪
      • 隐疹:营血亏虚,风邪入络
  • 白㾦
    • 湿邪,汗出不彻
  • 疮疡
    • 痈: 湿热火毒
    • 疖: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
    • 疽: 气血亏虚、阴寒痰浊湿滞
      • 脱疽(脉管炎)
      • 糖尿病坏疽
      • 阴疽

2.2.6 望脉络

  • 适用年龄: 3岁一下
  • 三关: 风关、气关、命关
  • 浮沉分表里:
    • 浮显易见–表证
    • 沉隐模糊–里证
  • 红紫辩寒热
    • 鲜红–外感表证
    • 紫红–里热
    • 色青–痛、惊
    • 紫黑–血络闭郁
  • 淡滞定虚实
    • 色淡–虚证
    • 色滞–实证
  • 三关测轻重
    • 风关–病情轻浅
    • 气关–病位较深
    • 命关–病情深重

2.2.7 望排出物与分泌物

  • 痰涎

      • 寒痰:清稀色白、灰黑点
      • 热痰:痰黄质稠
      • 湿痰:痰多色白易咯
      • 燥痰: 痰少而粘粘难咯
      • 脓血痰:肺痈
      • 痰中带血–肺络损伤
      • 清稀:脾胃虚寒
      • 胶粘–脾胃湿热
  • 呕吐物

    • 清稀无臭–寒呕
    • 秽浊酸臭–热呕
    • 呕吐不消化食物–食滞
    • 黄绿苦水–肝胆郁/湿热
    • 清水痰涎–痰饮
    • 呕血–胃热、肝火、血瘀
  • 大便

    • 清稀如水
      • 急性:寒湿【藿香正气丸】
      • 慢性:阳虚
    • 黄褐稀烂:湿热
    • 完谷不化:脾(肾)阳虚
    • 便血:痔疮或肛裂
    • 黑便:胃热或脾气虚
  • 小便

    • 清长:肾阳虚(艾灸肾俞最快)
    • 黄短:热证
    • 尿血(无痛):热,脾肾不固
    • 血淋(涩痛):湿热
    • 小便浑浊:湿热、脾不升轻